10月5日,乌克兰再一次被空袭警报撕裂——能源部门称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打击最集中的一次攻击。俄军这次的目标十分“刁钻”:不是单纯抢占阵地,而是直指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了多个州大面积停电,首都基辅和东部重镇哈尔科夫都出现断水、断暖的问题,公共交通停摆、工厂停工线上股票配资门,城市生活几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次空袭使用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和层次感。据称,俄方出动了大量常规导弹、难以拦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弹头,以及近五百架攻击型无人机,组成饱和式打击波。这种先用高速度武器突破防线、再以无人机和传统导弹密集覆盖的打法,使乌克兰本就老化的电力和能源设施难以承受,防空体系也频频被击穿。
从战术上看,俄罗斯在逐步改变其作战思路:放弃单纯的阵地消耗,转而打击对方的“神经中枢”和“大动脉”。发电厂、变电站、天然气输配系统这些关键点一旦被破坏,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停电导致供水和取暖系统失灵,交通信号和公共服务瘫痪,企业停产,社会秩序承受极大压力。对付一个国家,直接瘫痪它运行的基础,比在前线消耗兵力有时更“高效”。
展开剩余70%与此同时,俄方也在经济与资源领域发出信号。据报道,克里姆林宫开始把握手中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作为战略工具,将其作为延伸战场的一部分。把大量优质资源推向国际市场、调整结算货币和运输线路,都是在为长期抗衡西方的经济制约做准备。把战争从军事层面延伸到经济和金融领域,意味着胜负不再只看谁占领更多土地,而要看谁的国家机器和经济体系能更长时间地持续运转。
对于乌克兰来说,这种“复合式”打击暴露了深层脆弱性。其一,本国能源和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其二,对外部援助依赖较大,无论是电力支援还是防空系统,都无法完全弥补国内系统的根本不足。即便乌克兰发动远程反击,袭击俄境内的工业目标或石化设施,这类反击在战术效果上有限,还可能引来更激烈的报复。
俄罗斯目前呈现出一种“双轨并进”的战略:一方面在军事上继续通过打击基础设施削弱乌克兰的后勤与民生支撑,消耗其持久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在经济上通过资源出口、运输线路和货币结算调整,试图构建长期的战略缓冲,削弱西方支援的可持续性。两条线配合,使战争更像是一场“系统对系统”的较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阵地攻防。
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明显的心理战效果:破坏民生基础设施,直接打击民众日常生活,从内部动摇抵抗意志,增加政府压力。长时间的基础设施受损和生活困顿,会让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出现动摇,从而成为一种间接的战争手段。
总体而言,当前局势显示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资源与基础设施成为战场,经济与金融操作被当作武器,攻击目标从前线扩展到社会运转核心。胜负的衡量标准逐渐向国家系统的韧性与耐力倾斜——哪一方能承受更长时间的打击,谁就更有可能在消耗战中占优。
这场冲突给世界带来的警示很清晰:战争不再只是兵力和武器的较量,还关系到国家治理、基础设施弹性、供应链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抗压能力。未来的博弈,或许更多地是在这些看不见的、但至关重要的系统上展开。
发布于:天津市富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